找到相关内容698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谈心说(三):人类自私的根源为何

    不翼而飞时,那种焦虑难舍的心境,只有当事者才体会得出。这是哪一个心识在做怪呢?是八中的第七,名为末那。   《瑜伽师地论》第六十三卷云:   末那名意,於一切时;   执我,我所及我慢等,思量为... 由上引文可知,第七是自私的心识,是我执之根源,亦为吾人生死之关键。众生之所以在六道中轮回,在滚滚红尘中转不出来,其症结即在第七末那的“执著自我”上,第七的我执,一天不勘破,生死也就一天不能超脱...

    释依昱

    |唯识|谈心说|自私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0045983353.html
  • 佛的四种智慧

    什么样?是清净没有杂污的。   “平等性智心无病”,平等性智就是由第七所转变的。也就是你没明白之前,叫第七;你开悟了之后,就是平等性智。第七叫未那,又叫传送,由第七意识传给第八,所以叫传送;第八识又叫藏识。梵语叫阿赖耶识,翻译成中文就叫藏识。藏识就是我们所做的善恶的种子,都藏在第八里头。你种善因就结善果,种恶因就结恶果。所以又叫做八识田,就好像一块田似的,你种什么,它就出什么。第七呢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2860847.html
  • 阿陀那之研究

    《深密》的阿陀那即是末那,可说与《摄论》一致。那幺,窥基大师为何将“净色根”、“扶尘根”作分割的说明?因为在《成论》的体系下,已将阿陀那的一分“执取性”别立为“第七现行”;如此在整个思想的思潮...“无间灭意”的意义,只是《深密》将“染污意”和“无间灭意”的功能隐含于“阿陀那”内部而已,而不另立第七的“名”,因此阿陀那具有第七之功能作用,这点与《摄论》是不同的。如表所示:  经论种识之...

    太虚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53443073.html
  • 四依止—佛弟子的学法态度

    第六和第七。第六就是要分别,第七就要执我。如果依第六第七当家作主,那就是忍贼作子。所以要依靠智慧。而无漏般若是本性上的大圆镜智,好比一面镜子,可以如实照见世间万象;又如光明朗照,可以看到我们...依法不依人,就是要我们依据佛陀的教法而求「信解行证」,不要因人的优劣而放弃信仰,或只做某一个寺院、某一个僧众的信徒,而置整个佛法于不顾。  (二)依智不依:智指无漏的般若智慧,是指有漏的分别意识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50641129.html
  • 分析“八心王”的实际功用

    中,前五与第八,只有一个“现量”;第七只有一个“非量”;第六识通具三量。  现在再论心识的功能,就比较清楚了。前五在境上,运作本是“现量”、是离分别名相的“自性分别”、“无异分别”,是于境上照知境体自相的,并无染着。但是,当第六参与运作时,情形即时翻转。第六把境相比较分类,安立假名,于过去经验、常识来判断现在的处境;更与第七同根执“我”为实,变本加厉地“计度分别”、无中生有、三心四...

    释宏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82854151.html
  • 圣凯法师:禅七与人生

    rdquo;,除了表示七天之外,还表示我们的第七--末那第七因与我痴、我爱、我见、我慢四大烦恼相应,因此恒常地执著生命主体为我,即是我执。于是,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中,总是离不开一个“我”,一切的烦恼、生死皆因“我”而起,这些都根源于第七的执著。   所以,在这七天中,我们也是在过一种生活,不同于世俗生活的生活,我们依然在行住坐卧中,可是不同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75469168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唐代玄奘是传译瑜伽学派的,真谛也是传译瑜伽学派的,对比之下,他们译传瑜伽学有什么不同?

    遍计所执;旧译以缘起之本唯在第八,新译则八个及相应心所皆为缘起之本。又真谛译之《转识论》以阿陀那为第七,新译则以为第八。真谛所传之摄论宗更立第九,新译则无此说。总之,新旧两译同属有宗,宗旨相同,因...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教常识问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7151610828.html
  • 知义法师答:念佛只要诚心念几句就好了,何必常常念?

    何必常常’的理论是正确的,那么大家吃饭总算诚心罢,也只要吃几粒就好了,又何必常常吃呢?假使说吃饭和念佛不一样,我认为事虽有别,理却相同。   要知道念佛的目的,是为了断除妄想;使前六不攀缘,则第七就无所执,第八也无所藏,不执著就不会造诸恶业,当然不会遭恶报。而念佛之法,如逆水行舟,只要停止前进动力(攀缘),慢慢的即可退回原处,如把船头调个方向,再加上动力(念佛)顺流而下,必能早日...

    知义法师

    知义法师|念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8/02/18434920677.html
  • 阿赖耶识——小宇宙 第八感

    即五)和掌管、合并上述五的功能的第六,以及在相当第六的“意识”的底层,第七的“末那”,第八的“阿赖耶识”。笛卡儿所提出的“考虑自我”,也可认为是基于第七的“末那”吧。   而佛法认为,第七的“末那”属于深邃的理性范畴。但同时常受烦恼的侵扰,而且还在那为烦恼所侵扰,狭小地限定本来自己的。所以自我意识(第七)的更深处,还存在着第八的“阿赖耶识”。第八的“阿赖耶识”也被称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4949570.html
  • 论末那在转凡成圣中的作用

    生的名目艮识。为了六、七两在文字上的分别,故第七仍存梵名称末那,第六名意识。   末那意有二义,即依上与思量。於中唯取思量义,因依止义不独限於第七,凡是所依的法,皆可说为依止。而思量义则不然,它唯独限於第七,是不共其他法的。所以世亲将此叫做思量能变。按经中所说的心意,各各皆有其通别,如说缘虑叫做心,依止叫做意,了别叫做,这就是通於八的通名,八识皆可以叫做心意的。若按别名来说,...

    性 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2956527.html